- 发布日期:2025-04-15 13:25 点击次数:180
位于姑苏区平江街道的繁华观前商圈,在成熟的商业氛围下,依旧隐匿着悠悠古韵,甚至两者已融合出极具标志性的风情。其中,碧凤坊、太监弄、大成坊带着历史传奇的古巷,成为苏州标志性的美食聚集地。
荡荡碧凤坊
体验千年街坊的“色香味”
碧凤坊与观前街平行,也是人们从临顿路走进商圈的第一条街坊。它的历史极为悠久,相传春秋时吴王有婢女名碧凤曾居此而得名。宋代文人范成大就在其《吴郡志》记录了“碧凤坊”这个名字,并注“(在)在天庆观(玄妙观)前。”明代卢熊《苏州府志》卷五将其列于“乐桥东北”栏下:“碧凤坊,天庆观桥南东巷,俗云钱官人巷。”官人,原指职官,但至宋已为平常人称。明代王鏊《姑苏志》等均作碧凤坊巷。
据传此地集灵气\聚才气,巷内还流传过“一巷三名贤”的佳话。“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的顾氏后代在此筑巢、有“活关公”“活张飞”之美誉的评话演员汪雄飞也曾居住于此,为碧凤坊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展开剩余78%数百年前的碧凤坊一派弦索叮咚、吟诗诵书之声,如今的熙攘仍旧携着旧时韵味,续写着繁华盛景。为助力古城“点燃”夜经济,升腾烟火气,碧凤坊小吃群、夜市活动不断丰富,更会不定期举办主题市集。当下这条美食街区餐饮商店林立,菜系完备,更有正宗苏帮菜点,更具各色小吃、快餐、火锅、酒吧、时尚饮品、网红美食等。碧凤坊正以全新姿态,迎接四方来客。任何时候步入太监弄碧凤坊美食街区,总能找到对你胃口的美食。
“吃煞太监弄”
走进传承百年的美食地标
在观前,有这样一条街巷的名称,被戏称为“苏州最有趣的地名”之一,它便是东起宫巷,西越北局至邵磨针巷,旧名“宫巷南西巷”的太监弄。自古以来,苏州丝织品名闻天下,明代苏州设有专门供奉皇家丝织品的织造局,地址位于今小公园一带。清初又在城南另建织造府,遂称原织造局为北局。所派监管之人便称为“太监”。因监管太监大多曾在这里居住,太监弄因此得名。另据《吴门表隐》载,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故名太监弄。
历史上太监弄被称作“弄”,那时只是一条一百多米长的小弄堂,名不见经传。1939年太监弄被拓宽,各类饮食店相继设店开业,新开的菜馆有三吴、新新菜饭店、大春楼面店等,下午市的摊点专做熏肠、肚子、爆鱼、鱼虾等,另有小商小贩操篮提盘专跑往元大昌酒家及茶室等叫卖各类佐酒小吃。苏州最大的茶馆吴苑深处也开在太监弄,所谓“吃煞太监弄”之说即始于此时。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还聚集了数十家店铺、酒馆、旅社等,临近还有多家茶馆、浴室、卤菜摊点等。人们到观前街总要去太监弄走上一圈,吃点小吃点心,买上些吃食带回家慢慢享用,即便身无分文也要走一回,感受烟火气息。
之后,“吃煞太监弄”美食一条街形成到发展也几经波折,改革开放后,旅游服务业不断壮大,太监弄美食一条街被再度打造,从旧貌换新颜,成了名副其实的美食街。在90年代末及2000年初,太监弄美食街又经历了两次改造升级,尤其太监弄碧凤坊拓宽改造,打造了一条全新美食街与太监弄衔接,又引进著名老字号朱鸿兴面店、川福楼等,使得这条美食街更加齐全。
如今的太监弄,体现着古今融合的发展脉络。传统的、新潮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有道是“吃食在此结集,美味在此延伸,风物在此显摆”。寻味而来的人群络绎不绝,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淘宝大成坊
品味属于舌尖的街巷焕新
提到观前的美食街,就不能错过大成坊。大成坊位于观前街中段北侧、玄妙观之西。南起观前街,北至因果巷。明代卢熊《苏州府志》作“大云坊巷”。巷名的来历与宋代朝奉郎林虙有关。他看破官场的黑暗与腐败后,归居故里,闲居在苏州天庆观(玄妙观)之西,著书立说,自号“大云翁”并著有《易说》四卷,《大云集》百卷等。之后,他所居的地方便被称为“大云坊巷”。旧"大云”作“大臣”,亦称“大臣坊”,后写成“大成坊”。
大成坊曾经是苏州知名的小吃一条街,在传承苏州小吃文化的同时,引进各地特色风味美食,使观前地区转型升级为集购物、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旅游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街区同质化、低端化现象日益严重, 如今,它又焕发新机。
2024年,观前街·开元里在大成坊开业。这是姑苏区低效老旧载体更新的重点示范工程项目,升级改造总投资约5000万元。项目由主楼和沿街步行街两部分组成。主楼一二层主打餐饮、休闲、文化业态,三楼以上引进希尔顿酒店,步行街沿街打造创意街区外摆市集,好吃好玩又好逛。转进大成坊,便能看到由团扇、玄妙观、月色、荷花构建出拙政园一景,体现着人文芳香的苏式浪漫,开元里主楼正门上方巨型的活字印刷墙十分醒目,充满浓浓的文化韵味。此外,祈福墙与玄庙观财神殿相邻互通,成为游客们祈福许愿的上佳去处。观前街·开元里丰富了观前商圈的文化内涵和商业形式,形成了以社群社交为内核,潮玩夜市为主题,跨界艺术为创新点的新型商业街区模式,推动着街区的城市更新与焕新升级。
历史的机杼声吱呀作响,从巷头回荡到巷尾;姑苏的传奇“经纬”纠缠,编织着百千年的江南繁华,我们在观前风景更迭的街巷悠悠走过,却始终于红尘烟火中感悟苏州古城永不褪色的悠悠底蕴。
记者 程子
通讯员 曲文韬
刊登于《现代苏州》第487期
发布于:江苏省